close

20180109174525998_500.jpg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博客來連結)

反思以及育兒是一個讓父母再次成長的機會。

我很喜歡這本書很具象地表達出反思的議題,書中每個章節都會有教養練習題,

讓父母思考以前與自己父母的關係,還有現今和子女相處的情況,

認真有目標地去思考自我的心態與行為。

 

一直以來我都很擔心,未來在育兒的路上,我會不會複製了原生家庭,

這本書告訴了我很多,同樣也告訴我,當你意識到了,你就會改變。

 

以下節錄一些我覺得很棒的想法或是描述

  • 我們總是試圖控制孩子的感覺和行為,事實上我們心煩意亂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是受自身過去的內在經驗所綑綁,我們會把情感包袱帶入父母的腳色中,影響親子關係
  • 有些家庭,家人間很少分享彼此的情感,關係非常疏離,他們經常溝通生活發生的事件,卻很少談論家人的感覺和精神生活。
  • 如果孩子從照顧者那裏得不到情緒上的理解,可能會情緒低落,甚至產生羞愧感。複述故事可以減輕孩子的不安與負面情緒
  • 父母和孩子的情緒產生共鳴,孩子的自我感受就會良好。拉進彼此的距離,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重視他的想法和情感,而產生強烈的自我認同
  • 用對鼓勵,孩子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成功連結。有些時候的反應只是表現出自己的興奮與自豪,卻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真實感受。
  • 跨文化領域的研究證實,健康依附關係的共同點是父母和孩子都具備向對方傳遞與接收訊號的能力。這稱為權變溝通,指在溝通的每個當下,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孩子發出的訊號、給予理解,並適時地回應,而這涉及到雙方和諧的合作。
  • 父母可以傾聽和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告訴孩子我們自己的想法,或是一味地指責孩子的不足。父母懂得不必實際滿足孩子的願望,但是要讓孩子擁有表達願望的機會,就可以在不否定孩子感受的情形下,和孩子的經驗建立連結。
  • 當父母處於低層次路徑狀態下,面對孩子就無法有效地做出反應。如果父母察覺自己出現憤怒和激烈的行為,最好的做法就是先不要和孩子互動。讓身體動起來,到處走走,伸展四肢。
  • 怕丟臉而無法同理孩子的需求? 在羞愧狀態,父母會過度關心他人的看法,而被對錯的念頭左右。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言行舉止不當,我們會更注意陌生人的反應,而不是試著理解孩子的行為有何意義,並且引導孩子
  • "是"會啟動油門,"不"則會啟動剎車。教養孩子需要設定限制,孩子會透過情緒離合器的建立,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識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說故事。和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可以幫助年幼的孩子記憶並整合人生事件。用溫和中立的態度,包含快樂與麻煩,讓孩子學會整理一天的情緒起伏。上床時間是回憶一天活動的好時機。鼓勵孩子在說故事的過程說出自己的記憶和想法,鼓勵孩子隨時提出問題。
  • 心智直觀: 讀心、反應功能和心智化,可以讓孩子看到他人的想法。

除了這些很棒的方式之外,他也描述了比較專業的名詞像是....

  • 左右腦模式 : 左腦線性邏輯思考(語言),右腦非線性全面性思考(非語言情境感受)。出生一兩歲前都是以右腦為主。
  • 三腦一體假說
  • 在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年大量增加的神經元連結會產生一套複雜的神經迴路

 

推薦大家花點時間細細閱讀,有了孩子也要讓自己往另外一個層次邁進,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luxe1007 的頭像
    deluxe1007

    La vida loca

    deluxe1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